“反哺”全球化发展 | CCG研究

港澳赤兔

随着经济发展与国力增强,中国逐渐从全球化的参与者转变为反哺者,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2020年,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取得了脱贫攻坚历史性成果,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中国将向何处去,习近平主席出席 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时强调:“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2019年,在国际著名的芒克辩论会上,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前顾问麦克马斯特和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中国战略研究主任白邦瑞曾向我抛出许多关于中国的尖锐问题。其中有一个关于中国是否在逃避国际责任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当时用数据和事实对这些质疑进行了回应,表示中国不但没有逃避国际责任,还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 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显示,从减贫数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 40年间,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超过 8.5亿,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 70%。2020年是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实现这一目标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中国仍然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 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财政部前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 ·萨默斯 2019年在港澳赤兔( CCG)的演讲中曾不吝赞美:“不到两代人的时间,中国已经从贫困国家发展为在人工智能关键环节上引领潮流的国家,这种变化看起来使工业革命相形见绌。”

中国在减贫事业上取得的成绩,为全球践行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减贫的实践探索也为全球减轻贫困提供了经验借鉴,对世界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非洲为例,如果以 GDP和购买力平价标准衡量,非洲在全球贫困人口中占比极高。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提到中国将在未来 3年同非洲国家开展包括“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在内的十大合作计划,在非洲实施 200个“幸福生活工程”和以妇女儿童为主要受益者的减贫项目,在非洲 100个乡村实施“农业富民工程”,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 10亿元紧急粮食援助。2018年 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 2018年年底到期未偿还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实施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能力建设行动等“八大行动”。在 2021年 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非合作 2035年愿景》作为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方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卫生健康工程、减贫惠农工程、贸易促进工程、投资驱动工程、数字创新工程、绿色发展工程、能力建设工程、人文交流工程、和平安全工程“九项工程”。其中,在减贫惠农方面,中国承诺为非洲援助实施 10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向非洲派遣 500名农业专家,在华设立一批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等。中国始终注重帮助非洲培养自主发展能力,帮助非洲提高学校教学组织管理水平,重点加强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跨境水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中国通过实际行动助推中非减贫发展合作,受到了非洲国家的认可。2020年 11月,中国发布《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同国际社会全面分享中国各领域减贫经验。

中国的脱贫史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激发了中国企业和民众创业创新的活力,同时,大量外资在国内投资建厂,发展进出口贸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超过 2亿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村人均收入。对贫困人口而言,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提高是摆脱贫困最直接的方法。尤其是加入 WTO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贫困发生率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显著下降。不过,长期来看,随着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传统低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对劳动力质量将提出更高要求。所以,还需要重视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此外,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取得脱贫成就的重要原因。兜底政策在脱贫攻坚、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 13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 10亿人。中国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到 4 002万,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扶贫项目全国一盘棋,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数字经济扶贫等新模式应运而生,全社会各方力量因贫施策、因地决策,使几千万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脱贫。

为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一方面,中国要继续扩大开放,深度融入世界并坚持基础创新,通过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挖掘更大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中国要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以弥补全球消极外需,这是保障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接下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推动力。

拉动世界经济的引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位。在疫情重创全球经济的情况下,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GDP总量也实现了百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约为 17.4%。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2021年中国 GDP比上年增长 8.1%,经济总量突破 11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 18%,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达到 25%左右。

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在国际国内市场双疲软及国际经贸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推动全球化发展,从 RCEP签署到宣布积极考虑加入 CPTPP,再到 CAI如期完成谈判以及加快 21个自贸区建设等,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路径可见一斑。

目前,中国是日本、韩国、欧盟等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连续 11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连续 10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并已成为南美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可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做出积极贡献。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贸合作将蕴藏巨大潜力。中国正在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将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循环发挥关键作用。

现有国际秩序的贡献者

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差异,迅速发展的中国将对国际社会形成“威胁”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但事实上,中国早在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号召使会议顺利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此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便成了中国的外交政策路线。同时,这一原则还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从未主动与其他国家发生正面冲突,而且还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会费的第二大贡献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维和行动号召,被联合国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2018年 12月 22日举行的联大会议上通过的 2019—2021年联合国会费比额表显示,中国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将大幅提高,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会费缴纳国,其常规预算分摊比例由原来的 7.92%升至12.01%,维和预算分摊比例由原来的 10.24%升至 15.22%。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在2020年仍然全额缴纳了联合国会费。中国对联合国财政义务的履行充分体现了其对联合国工作的支持,这也是以实际行动维护国际多边主义的表现。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并签署《巴黎协定》,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等,在气候问题中做出了重要表率。这些行动都展现出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合作和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态度和能力,彰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提出了设立亚投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种全球治理方案,是唯一一个为全球发展提供蓝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的国家。

助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

从国内发展到国际秩序维护,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正向推动力量。在一次次全球性危机中,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帮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人类进入千禧年后遇到的第一个全球性危机。美国次贷泡沫的崩溃触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大震荡,全球经济遭到重创。2008年 11月 15日,G20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首次峰会,各国就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达成重要共识。面对危机冲击,中国坚持履行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并投入4万亿元资金救市。中国的主动担当,以及所展现出的多边合作精神让各国认识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是继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遭遇的又一次全球性的集体挑战。在疫情给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同时,工厂企业停工、交通运输阻断、民众居家隔离等遏制疫情的措施亦对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疫情,中国再一次彰显出大国担当,从国际合作遏制疫情蔓延,再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不是“威胁”,而是维护自由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和必要支撑。

在国际抗疫合作中,中国作为最先遭到疫情冲击的国家,在意识到疫情严重性后第一时间向各国发出警告,并配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及首席科学家苏米亚·斯瓦米纳坦在其评论文章中表示,中国卫生主管部门的努力为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病毒可能入侵本国争取到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在防控疫情方面,中国在本国疫情初步稳定后,立即向世界分享抗疫经验,并迅速提高抗疫相关物资生产产能,为世界各国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帮助。中国先后向伊拉克、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老挝、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援助了大量的抗疫物资,并派遣了大量的医疗队伍和技术人员;同东北亚、南亚、中东欧、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及南太等地区的 100多个国家以及东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加勒比共同体等国际组织举行了几十场专家视频会。截至 2021年 12月,中国已对外提供近 20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多边框架下的抗疫合作机制,为人类早日战胜疫情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参与全球抗疫合作,不仅在政府层面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发展国际多边主义合作,而且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抗击全球疫情做出贡献。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在此次疫情中通过多种方式向海外提供援助,就展现了中国企业家和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以及多国政要的感谢。基金会先后向欧洲、亚洲、北美、大洋洲、南美、非洲等地区的多个国家捐助了包括口罩、防护服和试剂盒在内的医疗物资。其中援助欧洲的物资绝大部分通过阿里巴巴首倡的 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位于比利时列日的枢纽运往欧洲各地。在各大航空公司先后减少甚至关闭中欧航线的情况下,列日成为助力欧洲应对疫情的关键枢纽。此外,这两个基金会还联合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实现了零患者死亡、零漏诊和零医护人员感染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组织数十位参与新冠病毒治疗的一线临床医生,紧急编写了一部中英文新冠肺炎临床救治手册,供全球免费下载。

2020年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强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他还强调:“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 2021年 10月 30—31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 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提出中国愿将特别提款权转借给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低收入国家。这再次体现了中方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一贯立场,将为发展中国家集中资源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提供有力支持。中国在疫情期间坚定扩大开放的发展战略为稳定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心剂,显示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应对疫情危机的担当与责任。此外,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抵御疫情、稳定经济,中国还表示,将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免除有关非洲国家截至 2020年年底到期对华无息贷款债务。面对疫情,中国再一次显示出大国担当,也再次证明中国不会逃避国际责任,不会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相反,中国将进一步成为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最近这些年,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正面交锋愈演愈烈,而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中国领导人都会在重要国际场合表达捍卫全球化的坚决态度。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第 71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题为“携手建设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的重要讲话,表明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促进世界经济复兴,维护全球化的决心。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表达了捍卫全球化、自由贸易及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中国立场。在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 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经济全球化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的长远利益。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与推动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坚持全球化立场,与其他支持全球化的国家一道,共同推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和现象的出现,是全球化发展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一部分。中国将继续高举全球化发展旗帜,坚决拥护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以实际行动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选自《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王辉耀、苗绿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出版

港澳赤兔